本站首页 关于我们 法律图书馆与法律信息研究会 法律信息研究 中外法律图书馆 法学文献与检索 政府信息公开 法律图书馆导航 法律法学网导航
馆藏特色研究
法律图书馆业务
法律图书馆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外法律图书馆 > 数字技术发展
数字技术发展
暂无下载资料

 “互联网+法律服务”需要专业化风口
            王凤梅 点击量:2964
律新社CEO
    

    “凤梅,你既然在法律服务圈创业,为什么不做一个通过互联网找律师的平台呢?这样听起来很有想象空间呢。”这样的“诱惑性”问题,从我迈上创业路途那天,就不断地有朋友跟我提起。曾有人说,律师是一项“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其实很烦”的工作,更何况“互联网+法律服务”呢!其实,“互联网+法律圈”也是一个看起来很时髦、其实很艰难的圈子。换句话说,互联网法律服务业有了风口,但是还不够大,还需要一个更大的风口--专业化。

    这是律新社成立之后,我们团队采访调研了几个月之后的深刻感受。

    1、缘起两个痛点

    为何关注“互联网+法律服务”?因为关乎未来。

    大家都知道,互联网元素正在像电一样进入我们的生活,透明、便利、公平是互联网赢得口碑的重要原因。大家都说,互联网是一次世界秩序的重新归置。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人都有机会,弯道超车成为可能。这种可能给了很多人想象的空间。

    说到法律服务,它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在律师制度恢复30多年、繁荣20多年后,第一批中国当代大律师正在成为行业符号。法律服务业逐渐为人们所认可,作为产业的价值也逐步显现。

    当找律师的理念逐渐普及之后,到哪里找律师、找什么样的律师成为客户的痛点。对律师而言,如何让大家知晓自己,如何专注地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也是一个痛点。

    这两个痛点能否通过互联网来解决呢?

    很多人认为这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值得实践的。于是,在2015年,很多法律圈内圈外的人开始寻找风口、制造风口、抓住风口。

    2015年,我听到了很多法律服务圈的创客故事:除了老牌的华律网、法斗士、找法网等继续推进服务外,新兴的知果果、丁丁律师、米律、律超人等网站蓬勃涌现。与此同时,在2015年,做了近10年法律咨询业的百事通在新三板挂牌,做了8年的易法通也获得了新三板通过函。

    不过,我们调研了很多项目后发现,已经稳定盈利的互联网法律服务项目还很少。有律师直接说,不看好互联网法律电商。事实上,目前真正靠互联网电商盈利的法律平台几乎没有;而一些盈利的法律平台,要么是赚律师的营销费,要么是帮助政府建立法律服务平台体系。

    我们还注意到一种现象,因为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还没有成为抢走律师手里客户的“竞争对手”,这些创新的事情,在法律圈内并没有引起特别大的轰动和关注。而在法律圈外,法律服务的客户们对这些信息也在冷静观望,因为法律服务是低频服务,也是一件比较严肃或让人烦心的事情。连那些在法庭上取得了胜诉的当事人,也不乐于跟别人分享过程。因此,不太快乐的法律消费过程决定了有关这个产品的信息传播度也比较弱。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互联网+法律服务”的话题和信息太少了。任何一个行业的繁荣,都无法离开信息的繁荣。新生的法律服务平台需要让更多人知道,让法律圈内的人了解如何迎接这种变化,让需要知道服务信息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

    这些痛点,一方面,要通过行业自身的技术变革找到突破口;另一方面,需要更多相关产业或者配套产业的发展才能真正形成一个健康的供应链条,实现整个法律生态圈的繁荣和共建。

    2、明天路漫漫

    天同律师事务所的蒋勇律师在朋友圈掀起了一股“互联网+法律服务”狂潮。他用最不互联网的方法在做互联网的事情--亲自跑到各地为当地律师讲解对“互联网+法律服务”的探索。

    蒋勇为什么要用“土办法”连接法律人呢?因为法律人还很不适应互联网,互联网上法律人的数据太少了。一个没有数据的行业,是无法建立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如果没有标准和评价,互联网上的法律服务如何保证呢?谁来监管呢?这也是之前已经探索性建立的“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后来遇到的最大障碍,即平台对律师的管理和制约很弱,一旦发生投诉,平台好不容易积累的信任体系会立刻全赔进去。如此事件一多,“打鸡血”式的运作和探索很难坚持下去。如果这个根本问题无法解决,新平台的建设大多会重复走弯路。

    事实上,我们发现很多此类平台是在“互联网+”的浪潮下,有人头脑一热,找来一堆领导站台,轰轰烈烈地举办启动仪式之后,很难再有豪言壮语了。骨感的现实让大家发现,钱投出去很快、很简单,收回来很慢、很艰难。

    因此,我们看到,互联网之于法律人,还处于一种学习和理解期,在个性化服务以及关于社会规则的法律服务业中,推进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

    3、下一个风口是专业化

    如何关注“互联网+法律服务”?唯有练内功、树品牌。

    既然法律人完全互联网化的明天到来还有一段时间,那么,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呢?我的观点是:练好内功,树好品牌。

    我们来想象一下未来,现在的“90后”注定是互联网的一代。他们未来找律师也好,或者有其他法律服务需求也好,第一选择一定是通过网络渠道来实现。好,假设有一个法律阿里网站在那里了,你可以进去找律师了,你的正常选择一定是找一个“有名的专业律师”。律师作为专业人士,对其衡量的第一标准一定是可以帮助别人解决多少专业的问题。当然,如果有这个专业水准,一定会有名气或口碑--来源于客户、同行或者媒体。当然,客户一定是倒过来,看你现在的口碑以及既往的业绩。

    如果说互联网是法律服务业的风口,那么,下一个风口一定是专业化,也可以说律师的专业水准会成为其是否赢得稳定的客户群的关键因素。事实上,当事人并不在意律师属于哪家律师事务所,而是对这名律师的能力感兴趣。只要能为客户解决问题,你在网上,人家到网上找你;你不在网上,人家也会想办法联系你。因此,互联网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技能。

    品牌的建设也应该与专业同步。当然,这里的专业是指完成了基础和基本的积累,就是说你已经是一位有专业化标签的律师了你的专业化品牌道路建设就开始了。律师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强化某一方面的技能,同时不断通过各类媒体和社交渠道去扩散这个品牌。

    在专业和品牌方面,法律类的新媒体和自媒体已经成为法律舆论界的新战场,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律新社的使命就是成为全国首家法律服务业类的垂直媒体,记录法律人前行的足迹,打造法律人的新闻数据库。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让法律人的故事广为传颂,实现品牌塑造和普法宣传。另外,律新社通过人物数据积累,会建立法律人的新闻数据库,这个将成为很多法律服务用户认知、选择、判断法律人和法律机构的参考依据。通过客户的评价,形成大众点评的评价机制,让服务过程透明、交易价格公平。

    明天路漫漫。但我们坚信,互联网会改进法律服务业,很多事情会发生大变化,“互联网+法律服务”的璀璨明天一定会到来。原载《法律与生活》2016.1上

        
        
      首都法学网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中美法律信息与图书馆论坛(CAFLL)
      国家图书馆       美国法律图书馆学会(AALL)       国家检察官学院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图书馆       国际法律图书馆协会(IALL)       最高人民法院图书馆

主管单位:中国法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法学法律网合作机制 技术支持: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北大法宝)
电话:010-82668266-152 传真:010-82668268
加入收藏 | 本站首页 | 联系我们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