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关于我们 法律图书馆与法律信息研究会 法律信息研究 中外法律图书馆 法学文献与检索 政府信息公开 法律图书馆导航 法律法学网导航
馆藏特色研究
法律图书馆业务
法律图书馆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外法律图书馆 > 法律图书馆业务
法律图书馆业务
暂无下载资料

 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于慧新等 点击量:3719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摘要】
web210环境下,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通过分析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需求者,网络舆情监测采用的主要方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图书馆的优势,提出图书馆应如何参与到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建议。
【关键字】
网络舆情监测;高校图书馆
    

    信息服务在Web210环境下,每个人都成为了网络的生力军,网民不再单纯的是信息的接受者,不再仅仅处于信息链条的末端,不再单纯的被动接收信息,而是成为整个信息网上的一个结点,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还可以是信息的存储者和利用者,因此,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最好平台,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1、 网络舆情的定义

    当前学者对舆情概念的认识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上,王来华认为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1]。

    广义上,张克生认为舆情指国家管理者在决策活动中所必然涉及的,关乎民众利益的民众生活(民情)、社会生产(民力)、民众中蕴涵的知识和智力(民智)等社会客观情况,以及民众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基础上,对社会客观情况以及国家决策产生的主观社会政治态度(民意)[2]。简而言之,广义的舆情,就是指民众的全部生活状况、社会环境和民众的主观意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情民意” 。

    刘毅著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是国内在网络舆情研究理论方面的第一本专著。他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3]。而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总结前人的观点,笔者认为网络舆情就是通过互联网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网民表达和传播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主要通过BBS 论坛、博客、新闻跟帖、转帖等实现并加以强化。

    2、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具有舆情所具备的特点外还具备自身的特点:

    2.1 网络舆情的场所特点

    Web2.0 以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更加注重交互性为特点引导起互联网革命,使互联网变为可写可读互联网,每个人都参与信息供稿。网络舆情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主要通过以下手段实现:发播各类信息的网站,网页,以及论坛,留言板,BBS,博客,SNS 社区以及新兴的微博等交互式栏目。依靠网民的浏览,发帖,跟帖和转载形成人气,可以迅速集中地反映公众的意见和言论,是民间舆论或者民意得以展现。

    2.2 网络舆情发展的阶段性

    一般网络舆情的发展可划分为4个阶段:舆情议题发展阶段、舆论平稳向消退发展阶段、网络舆情爆发阶段、控制和引导阶段。有关网络言论能否成为网络舆情,很大程度上由议题的敏感性和活跃性所决定的。在网络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是网络舆论由潜性舆情向显性舆情转化的关键阶段,为网络舆论引导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如果在舆论处于潜舆论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引导, 容易得到较好的效果;而引导显舆论的困难程度,则远大于潜舆论。

    2.3 网络舆情具备互联网的特性

    言论的匿名性:每一个网络用户在互联网上均可以有自己所设计的任何一种身份出现。这样舆论人可以在完全公开、完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交流的平等性:言论的匿名性导致了意见交流的平等性。过程的速成性:与传统舆论相比,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更加迅速。网络的传播特性使网络舆论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在全球范围内聚集起相当数量的人群。网络舆情的主要传播途径:电子邮件及新闻组;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飞信等;电子公告板(BBS论坛)、聊天室;博客、微博;维客、聚合新闻、播客等。

    3、网络舆情工作的主要需求者

    市场上对于网络舆情监测有需求的主要是企业和政府。企业进行舆情监测的目的主要有了解用户使用公司的产品或服务的反馈情况了解用户的需求和产品或服务需要改进的地方、出现危机是民众的态度以便做好应对动作、竞争对手的动态等。政府进行网络舆情监测主要了解个别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 涉及司法系统法制建设等; 涉及部分政府部门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城管队伍等; 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衣食住行等系列民生问题; 涉及社会收入分配等; 涉及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民族自豪感; 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等。

    4、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中国石油大学李子儒认为对不良网络舆情预警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和民主政治的建设,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4]。

    据笔者实际工作了解,社会上一些做网络舆情监测的企业将不良网络舆情定位负面舆论,主要分为4个等级:红色等级(危险)、橙色等级(亚危险) 、黄色等级(可控)和绿色等级(安全)。不同的网站因为其日均IP 访问量、日均PV 浏览量、网站受众范围、类型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权重。不同权重的网站其舆论影响力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对网站进行分析管理,划分为核心监控阵地、重点监控阵地和普通监控阵地。根据舆论所属的阵地、访问量、回复量、转载量和是否出现在首页重要板块来确定负面舆论所属的等级。

    天津社科院刘毅指出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是有效引导网络言论的前提[5]。

    目前网络舆情监控分析主要采用人工监测和运用舆情软件监测两种方法进行。人工监测方法主要流程是:监测员接到任务,通过对专题的分析、查找关键词、确定关键词,然后对搜索引擎、门户网站、论坛贴吧、微博等网站等进行查找、搜集信息,经过多次的关于这一个专题的监测,总结出核心监控阵地、重点监控阵地和普通监控阵地,以后的监测主要针对这些网站进行,不同的阵地监控的频率也不同,最后汇总监控到的信息, 撰写监测报告。人工监测的方法的优点是搜集的信息精确; 缺点是监控的频率低,容易漏掉信息。人工监测主要适合与对专题进行监测分析。运用舆情监测软件是现在主要的监控方法, 市场上有很多公司开发了舆情监测软件,这些软件通过融合最新的海量信息搜集、全文搜索和数据挖掘技术24小时监控成千上万的网站、论坛、微博舆情和博客,帮助用户及时、全面的掌握各种信息。舆情软件监测的优点是监测的范围广、信息搜集全;缺点是信息的相关性小。总结上述情况,好的舆情监测分析应该是运用舆情监测软件和人工监测相结合,运用舆情监测软件搜集信息,然后人工进行筛选、汇总、撰写分析报告。

    5、网络舆情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相关部门在掌握舆情方面, 存在巨大的困难

    华中科技大学纪红则从舆情信息的角度提出要科学地搜集和分析网络舆情、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6]。而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一部分企业,对于网络舆情监测,没有专业的人员,不能及时掌握舆情信息。有些选择外包给专门做网络舆情监测的单位, 有些甚至任其随意发展。

    5.2 缺乏专业人员

    网络舆情监控员大多数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各种学历各种专业人员混杂,只要掌握基本电脑操作的,再经过做舆情监测的公司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任工作,导致搜集的舆情有漏报、相关性小、延时报道等问题的出现。

    5.3 缺乏理论指导

    市场上众多舆情监测公司,缺少专业的信息服务人员,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一些有实力的公司选择与高校合作,从高校专业人员中获取理论帮助,制定科学完善的舆情监测指标体系、计算出合理的舆情指数。而大多公司只是凭经验进行监控,撰写分析报告,使得报告的精准度降低、相应体系没有科学的根据。

    6、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高校图书馆应该适应市场需求,扩大信息服务内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图书馆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参与到舆情监测工作中来。

    6.1 完善的工作机制、技术和方法

    建设专业的重大事件舆情数据库,一方面丰富了馆藏资源;另一方面有利于总结网络舆情的特点、借鉴成功经验。建立与完善危机舆情应对方案,完善网络舆情工作的工作机制、技术和方法。推动各馆资源共享,打造舆情监测专业平台。

    6.2 雄厚的理论基础指导舆情监测的实践工作

    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有其成熟的理论基础,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应参与舆情监测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拓展信息服务工作内容。

    6.3 丰富的信息服务专业人力资源

    图书馆有大量的信息服务专业人员,他们是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信息资源索与开发人才,长期从事信息服务工作的图情人员具有善于通过检索、观察、阅读发现隐性、连带的新信息能及时、全面、准确的获取舆情信息; 通过思考、归纳概括、发现本质、找出规律应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总之图书馆充分发挥自己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理论基础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参与到网络舆情监测中来将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与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李子德:论和谐社会视野中不良网络舆情的预警[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8,(4).
[5]刘毅: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变[J]. 前沿,2006,(10).
[6]纪红,马小洁: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6).
        
        
      首都法学网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中美法律信息与图书馆论坛(CAFLL)
      国家图书馆       美国法律图书馆学会(AALL)       国家检察官学院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图书馆       国际法律图书馆协会(IALL)       最高人民法院图书馆

主管单位:中国法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法学法律网合作机制 技术支持: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北大法宝)
电话:010-82668266-152 传真:010-82668268
加入收藏 | 本站首页 | 联系我们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