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关于我们 法律图书馆与法律信息研究会 法律信息研究 中外法律图书馆 法学文献与检索 政府信息公开 法律图书馆导航 法律法学网导航
法律信息资源
法律信息服务
数字信息检索
数字技术发展
专业网站建设
澳门法律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信息研究 > 专业网站建设
专业网站建设
暂无下载资料

 人大网站的定位与发展趋势探讨
            扬冰之等 点击量:3621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建设,各地的人大网站应运而生,人大的电子政务工作一直在务实、低调中稳步迈进。网站的建设开通,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互联网上开辟了一块宣传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新阵地,架设起了一座密切联系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新桥梁;从技术支撑层面有助于提高人大工作的透明度,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知政渠道,更好地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充分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目前大部分人大网站还处于初期阶段,总体状态不容乐观。关于网站的定位和发展模式也一直有待深入探讨,并且随着大量的人大网站建设与运营而显得更为复杂、多样,网站更新和维护整体上也有待加强。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演进,人大在整个现代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大网站在整个网络政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快人大网站的建设刻不容缓,但如何建好人大网站?人大网站的现状到底如何?人大网站将担负起何种使命?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当前人大网站的发展现状

    据初步统计,目前(2009年元月)全国31个省级人大网站中,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24个省级人大网站能够正常访问;湖南、黑龙江两个省级人大网站暂无法正常访问;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新疆五个省级人大暂未开通网站。(见图1)。

    据对我国16个先进人大网站的主要栏目研究分析(见表1),人大网站的栏目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是人大信息公开类栏目,宣传介绍人大工作是人大网站的最重要内容。据统计此类栏目主要有人大概况、组织机构、人大新闻、人大公告、人大工作、人大会议、代表工作等。此类栏目内容较丰富且建设与维护较好。

    第二类是交流互动类栏目。互动功能是人大网站的重要功能,各级人大网站基本都建立了主任信箱、网上信访、网上调查、以及人大论坛等互动类栏目,体现人大网站与民互动,广纳民意的愿望。部分人大网站为进一步提升与代表、公众交流的便捷性,设置了如在线交流(网上直播)、代表(主任)博客等栏目。

    第三类是服务类栏目。人大网站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为人大常委、各人大代表的工作和决策提供服务。因此人大网站还设立了代表通道、代表之窗、理论研究、服务、资料查询等栏目。

    目前我国各级人大网站整体水平不高。建设与发展情况与政府网站建设与发展的情况类似: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大网站功能较全面,建设维护较好,网站功能使用便捷,处于建设发展阶段;西部地区人大网站仍处于起步阶段,网站功能仍需进一步完善。部分人大网站的建设缺少长期、科学的规划,虽然少量优秀的人大网站进行了定期升级改版,但建立中长期、科学的发展规划的网站非常少。人大网站服务便捷性尚待提升,可持续发展有待增强。

    (二)关于人大网站的定位与功能

    人大网站是人大机构在网络空间建立起来的、展示人大机构和提供对外服务的平台。《监督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这是我国法律首次明确规定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公开原则。应该说,监督法的这一公开性原则和网站的公开、开放的特性非常契合。人大网站建设首先带来的自然是降低成本,快速、便捷、高效。如各级人大立法计划、人员任免等信息,公众过去难以及时、便捷了解,现在轻点鼠标就一目了然,对推进民主进程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我国互联网迅速发展与普及环境下,我国民众的民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网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民意,并且较大程度地影响着社会舆论。及时、全面、动态地宣传介绍人大工作,时时了解民意对各级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当前人大工作的基本特征,也是服务好人大代表的必然需要。而借助人大网站能实现法律法规规定的人大信息的全面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是人大在网络环境下的自觉转型与适应,也可以增强人大代表与选民的互动交流。

    人大网站是人大传统工作方式的网络化表现。由于人大工作与政府工作的职能特性决定人大网站与政府网站建设有较大区别。人大网站不可能像政府网站针对公众提供具体服务事项,人大网站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和服务在网上体现与创新,是“网上人大”,因此人大网站应是宣传介绍人大工作的重要平台,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重要渠道,是中国民主的重要体现。

    笔者通过研究认为,我国人大网站不但要体现线下功能,而且还要彰显人大网站的民主职能,通过人大网站,来增强人大在政治社会中的影响力以及使命感,因此,我们认为人大网站的定位应该是“监督与互动型人大网站”。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是人大信息公开的重要平台。人大信息公开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首先,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权力机关的性质决定的。其次,人大政务信息对公众开放、接受民众监督也是我国当前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迫切需要。因此借助人大网站推进人大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公开人大立法、监督、重要人事任免、重大事项的监督工作情况,及时宣传人大工作,极大地提高了人大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进而有效提升了人大工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其次是密切联系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在当前我国民主意识日渐增强的情况下,如何借助人大网站平台,开展人大与代表、人大与公众、代表与公众充分的互动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网与网友展开在线交流,指出“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这正是对人大网站建设的重要指导,人大网站应建立起收集民意、掌握民情的网络平台和机制;作为人大了解民情、掌握民意的风向标与晴雨表。各地人大及人大代表在加强网络对话和互动沟通上,开始了不少的探索。代表博客的开设、法律法规征求网民意见、网络征求监督议题等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是创新人大服务的重要窗口。人大网站是人大传统工作方式的网络化表现。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围绕人大工作,人大网站可以开展创新性服务。效率就是形象,借助人大网站服务,切实加强各地人大与常委、与人大代表间的协调、沟通和服务,保持人大各项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借助人大网站提供资料研究学习、法律法规查询和代表建议议案提交等服务功能,有效提升了人大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人大网站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WEB2.0和无线宽带等技术条件的发展和应用,人大网站的建设也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人大网站功能将更为丰富、表现形式更为灵活。从需求角度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民参政议政热情的高涨,对人大网站建设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根据各类人大网站发展趋势预测模型,结合人大网站的发展现状和笔者近几年的跟踪研究以及实践经验,当前我国人大网站正逐步向“规范化、人性化、整合化、网群化、实用化”等方向发展。

    规范化:目前我们还缺乏全国层面的、能够指导全国人大网站建设的顶层设计,各地人大网站建设尚未形成比较体系化的规范,不利于人大网站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完善和优化人大网站在建设、运行、管理的制度环境,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政策,将其内容梳理、域名规范、网站命名统一并与网站建设相融合,制订地方标准或网站管理办法,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迈进,是各级人大网站当前要做的工作。

    人性化:随着3G等新技术的发展,人大网站互动交流功能将更便捷,代表与选民之间、代表之间、代表与常委会之间交流将更加畅通。一方面,人大网站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内容丰富、技术领先、流程创新;另一方面,网站逐步向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一站式”或“一对一”服务的方向发展,从而为用户提供可用性强、具有亲和力的指标。目前宁波人大网按照“主任、常委、代表、公众”等不同用户对象提供针对性服务,浙江人大网设立代表专网等都是人大网站在建设人性化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与探索。

    整合化:随着管理的不断优化,以主站为核心,整合各种资源,包括从横向到纵向,从内部到外部,从技术到管理,从单一到多个子站的服务集成,是未来人大网站的发展趋势。目前很多人大网站设立了不同域名的代表站、法律法规站、人大常委站以及内网等,其实大部分内容都可以集成到门户,在门户下建立各种频道或通道,这样既利于管理又便于用户的一站式服务。

    网群化(融合化):随着上下级人大交流的沟通更加频繁,人大网站之间的互相依赖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也越凸明显,尤其是地市级人大对县级及以下人大网站的融合更加紧密,上下级的人大网站将逐步由离散趋于融合,向网群化方向发展,逐步建立以地市门户为中心主站,以县区或各个部门为若干子站组建的网站群体系,从而在节约投入、规范标准、技术架构、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实用化:随着网站的进一步发展,人大工作的不断创新,在人大网站的设计中会更加强调网站功能模块的易用性,各类网站表现形式、查询功能、检索功能、视频播放、订阅系统、导航系统、互动系统等更加易于操作。注:《信息化建设》2009年第5期

        
        
      首都法学网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中美法律信息与图书馆论坛(CAFLL)
      国家图书馆       美国法律图书馆学会(AALL)       国家检察官学院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图书馆       国际法律图书馆协会(IALL)       最高人民法院图书馆

主管单位:中国法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法学法律网合作机制 技术支持: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北大法宝)
电话:010-82668266-152 传真:010-82668268
加入收藏 | 本站首页 | 联系我们
go